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01-29 14:03:09
原標題:古風國漫“破圈”: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劉潤坤 張慧瑜)
編者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近日發布成果。
(相關資料圖)
本屆優選匯以“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為主題,吸引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積極參與,共有695個作品參評,其中長評335個、短評323個、微評37個。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專家匿名評審和網絡票選,并報中國文聯批準,最終推選出優秀作品50個,其中長評33個、短評15個、微評2個,同時評選出3家優秀組織。
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每兩年舉辦一屆?;顒又荚谇袑嵷瀼刂醒腙P于加強和改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絡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拓展了優選范圍,首次將500字以內和五分鐘以內的微評納入優選范圍,包括視頻評論、彈幕評論、留言評論等新型文藝評論。匯聚了組織力量,在往屆個人自薦的基礎上增設組織推薦,中國文聯系統、中國評協系統、“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成員單位、中央與省級主流媒體等積極參與,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優勢。網絡投票互動熱烈,中國文藝評論網開發推出了投票專頁,入圍終評的103個作品吸引廣大網友積極投票34萬,引發了一輪網絡熱潮,充分體現了網絡文藝評論的特點。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布部分優秀評論作品,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萬華鏡》截圖
借助B站、抖音等以短視頻UP主為特色的社交平臺,漢服、古箏、田園生活等古風文化成為Z世代最喜愛的“民族風”。古風并非Z世代初創,遠有五四時期的武俠電影,近有金庸、古龍、梁羽生,除此之外還有各類歷史、古裝或穿越題材的文藝作品。它們與Z世代古風文化共享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看似相近,但在媒介特性和文化邏輯上卻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最突出的表現就是Z世代古風文化的視覺性特征。具體而言,上述題材的文藝作品核心在于敘事,以及基于故事呈現出俠義、忠貞、友愛等價值觀,中國風的服裝、化妝、頭飾、道具等視覺元素則是作為環境為故事的展開提供條件、烘托氣氛,因此可以說視覺在敘事之后,敘事在前景,視覺是背景,共同構成Z世代古風文化的典型景觀,它的“破圈”彰顯著Z世代古風文化的媒介轉向。這種媒介轉向的突出體現是視覺走向前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視覺元素不再是敘事的附屬而存在,而是成為主導。
漢服愛好者和古典美女仿妝博主無需借助某一個故事才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古人,她可以在這個視頻中是楊貴妃、下一個視頻中是武則天,觀眾關注的不是她們身上發生了什么,而是她們的服裝、發飾、口紅色號和眉毛形態。古風音樂的主要陣地也轉移到了視頻網站上,曾經在音樂網站或播客平臺時期備受關注的歌詞遠遠沒有演奏者富有古意的服裝、化妝和演奏場景重要。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自得琴社”。如果觀眾是一個古典文化愛好者,那么當觀眾打開任意一個視頻網站,算法極大概率會在首頁給觀眾推送這樣的視頻:封面是一幅足以以假亂真的中國古典人物群像畫,畫面上發髻高聳的仕女演奏著古箏、古琴、琵琶等樂器,身著鎧甲的將軍在打鼓,儒雅的書生手握笛子席地而坐。觀眾被封面吸引,點進去,發現這些“古人”用這些古典樂器正在合奏一首觀眾耳熟能詳的曲子,可能是民族音樂的經典曲目,也可能是最近流行的電視劇的配樂,甚至還可能是巴赫或者《國際歌》。有人跟觀眾一樣困惑,“分不清自己是在看一幅畫,還是聽一首歌”,但旋即被它的意境吸引,沉浸在這種古典視覺符號的狂歡當中,曲子結束后還想去查一查他們到底復刻的是哪一幅名畫,演奏的曲子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或意義。當觀眾看到有人打出這樣的彈幕“我們要用搖滾的方式唱響國際歌,我們要用流行的方式唱響國際歌,我們要用民謠的方式唱響國際歌……我們要用每一種方式唱響國際歌,要讓真理傳遍世界”,不僅感到共鳴,還聯想最近觀看的紅色文藝作品《1921》 《革命者》 《覺醒年代》等。Z世代的古風文化還帶有互聯網的“超鏈接”屬性?;ヂ摼W的參與式、互動式的傳播形式,讓每一個文本都不單單是一個文本,而是可以派生出無數的文本, 《萬華鏡》的科普、“自得琴社”版《國際歌》的聯想,都是“超鏈接”的具體呈現。這是一種社交化、圈層化的文化共鳴,是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的文化共情。
Z世代迷戀古風文化,但不再局限于江湖里的俠客故事,而是更鐘情于古風視覺符號的審美化呈現。古風文化從敘事到展現的轉變背后,是媒介環境的轉型。Z世代生長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取代了文字成為文化生產和傳播的主導媒介,視覺性遠比故事性更能吸引觀眾,忘掉故事、記住畫面,這是古風文化形態轉變的社會動因。同時,與文字相比,圖像娛樂性有余而深刻性不足。不過近期的古風文化現象讓我們看到,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Z世代習慣于互動式和參與式的傳播方式,互動和參與過程中不僅能夠深化情感,還會產生無數的超鏈接文本,這些文本縱橫交錯,成為密集的文化網絡,在多個維度上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從而避免讀圖帶來的淺薄化問題。對于Z世代來說,古風視覺符號系統并非終結而是開始,承載著中國古典審美的古風視覺文化,不僅能夠喚起Z世代的文化記憶和民族認同,而且能夠生成超文本,與眾多文本發生鏈接,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如此生成的文化閉環,也正是越來越多青年成為民族文化“自來水”的重要原因。從“國漫”興起到古風流行,彰顯Z世代的文化自信。
(作者:劉潤坤,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雅博士后;張慧瑜,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北京市文聯2021年度簽約評論家)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記者邰思聰)28日,農歷大年初七,在位于北京中關村的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內,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某型號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