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時間:2017-09-20 10:59:38
在上海楊浦區延吉社區第四睦鄰中心的親子樂園,孩子們正玩得高興。 本報記者 李治國攝
在平涼社區首屆睦鄰聯誼日活動中,居民們積極參與,氣氛熱烈。
本報記者 李治國攝
上海楊浦區積極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不僅發揮了社會組織的專業優勢和深度介入優勢,而且借由社會組織成功激發出居民的自治興趣,使社會組織成為政府和居民之間溝通協調的橋梁
在工作日的上午,上海楊浦區延吉街道第四睦鄰中心內熱鬧非凡。“樂活舞臺”上,阿姨們正在排練滬劇;“常青藤健康館”內,一堂慢性病預防講座正在進行;閱讀室內,居民們分散在紙質書和電子書兩個區域閱讀……
由社會組織運營、百姓自下而上參與自治的社區睦鄰中心,從2012年開出第一家至今已建成54家,成為楊浦百姓“家門口的會所”。“十三五”時期,上海楊浦區的睦鄰中心將達到60家,全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家。5年來,上海楊浦區積極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購買服務資金逐年增長,社會組織數量翻番,在上海率先實現了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在街鎮層面的全覆蓋,使社會組織成為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橋梁。
服務多元社會治理
社會組織以專業優勢和深度介入充當社會治理“潤滑劑”,他們的參與使政府社會管理綜合成本下降了,效率更高了
去年6月一個暑氣蒸騰的午后,楊浦長白街道228街坊的簽約公示墻邊聚滿了居民,隨著墻上的征收簽約計數牌翻到100%,他們將告別居住了數十年的老屋。征詢率、簽約率和搬遷率達到三個100%,這在上海舊區改造征收歷史上非常罕見。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社會組織——上海公義房屋征收法律服務中心。
在上海中心城區中,楊浦二級以下舊里存量最多,目前尚存117萬平方米。楊浦區有關負責人指出,“過去這些年,在政府主導推動的舊區改造征收工作中,從來沒有達到100%的先例”。專業的社會組織,從情、理、法各個角度,發動居民協商解決矛盾,“三個100%”充分體現了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深層次領域發揮的作用。
按照常規動遷模式,居民意愿征詢同意率達85%以上,簽約率達90%以上,該地塊動遷就可生效??缮Ш?,總有一些“釘子戶”拖著不簽,最后只能靠司法強制執行,政府部門還要處理各類矛盾。“三個100%”,是在區舊改指揮部的指導和統籌下,由街道搭臺引入第三方律師參與,通過居民整體協商的方式實施和平動遷,節約了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整個地塊的動遷也不留“尾巴”。
居民為何愿意相信社會組織?原因在于,作為第三方,社會組織客觀公正,作為專業機構,他們從成立起就在某一領域具有專業優勢。同時,社會組織生長于民間,完全融入居民,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來取得信任,幫助居民協商解決問題,其效果往往好于法律裁判或政府行政管理。
謝東是上海公義房屋征收法律服務中心的一員,他曾經花4個月時間蹲守228個舊改基地。謝東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到家搭平臺”,一家一家上門協調。比如,錢家有兄妹4人,房子的產權人是其去世的父母,一所房子的征收要分出4套房子,姐弟4人相持不下,遲遲不肯簽約。謝東與他們談政策、談親情、談法律,分析利害關系及持續僵局的法律后果,經過8次正式上門商談和多次私下個別約談,最后一家人終于在合約上簽字。
記者注意到,政府部門有著多元的社會治理需求,尤其在面對社會矛盾時,社會組織以其專業優勢和深度介入在其中充當了“潤滑劑”。目前楊浦全區共有社會組織702家,其中以綜合治理為主業的專業調處類社會組織共10家。在社會組織的參與下,政府社會管理綜合成本下降了,治理效率更高了。
挖掘居民自治能力
從參加興趣小組、活動俱樂部,到參與社區治理,居民的自治能力被充分挖掘
2012年,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開始運營上海楊浦區延吉社區第四睦鄰中心前,曾做過一次面向全社區的需求調研,在100份調研樣本中,高達95.3%的居民認為現有的社區服務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如何讓服務跟上需求?楊浦的做法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由最貼近百姓的人來提供服務。
在小區一座老房子的一樓開辟出一片公共空間,劃出9個不同的功能區,同時滿足小區居民健康、教育、國學、戲曲、飲食、體育等方面的多元訴求,并為社區里12支居民團隊提供日?;顒拥膱鏊?,這在以往的小區架構里從未有過。睦鄰中心正是在街道和居委會中間“長”出來的自治組織。
剛開始運營睦鄰中心,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從自身專業領域入手為社區里的老居民開展健康篩查和講座,后來將服務逐步拓展,形成包含常青藤館、樂活社區、科技驛站、成長空間、老有計劃等多品牌結合的運營模式。第四睦鄰中心的負責人周曉蕓是個“80后”,每天活躍在居民中間,平時居民有什么需求都會向小周提出,由她來聯系資源。
第四睦鄰中心目前只有2名工作人員,要管理9個功能區、4個公共空間,并讓12支自治團體每天的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背后依靠的是100多名居民志愿者。羅阿姨是延吉新村的老居民,也是小區里頗有名望的“活躍分子”。參加了睦鄰中心健康講壇以后,羅阿姨成了常駐志愿者,每天負責健身房的管理和健康講壇的組織宣傳。每天按時“上班”,羅阿姨休閑的時間沒有了,心里卻很高興。
從參加興趣小組、活動俱樂部,到參與社區治理,居民的自治能力被充分挖掘出來。該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基于社區型的社會組織在服務領域有了良好的基礎以后,往往會擴散到治理領域。
目前,楊浦的社會組織中,社區治理類社會組織的比例迅速擴大,在全區702家社會組織中,有300家活躍于社會治理基層領域,他們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睦鄰中心之外的樓組、庭院、小道、花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打造出有溫度的城區空間。
政府重視中后期評估
政府變簡單扶持為主動干預,逐漸形成社會組織創新培養的“楊浦模式”
在引進到延吉社區以前,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已是一家知名的5A級社會組織,在上海各區運營著16個公共服務空間,覆蓋近40余個社區的專業服務項目。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品牌經理王偉立告訴記者,社會組織為什么愿意選擇楊浦區,是因為這里有生長的土壤。
在控江路街道社區睦鄰中心二層,有一個社會組織“創客屋”,在充滿創新氛圍的辦公環境里,5年來共有23家社會組織誕生于此,43批次社會組織獲得政府購買公益項目。“比起成熟的社會組織,一些小名氣、土生土長的社會組織更需要扶持,他們年輕肯干,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社區服務中。”創客屋負責人魏文慶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培養社會組織,楊浦區先后出臺一系列規范性政策文件,形成了科學合理、互相協調的政策扶持體系。
5年來,社會組織創新培養的“楊浦模式”已逐漸形成。目前,楊浦區對社會組織的投入已進入相對穩定時期,更關注社會組織的質量,要求社會組織符合市場競爭的規律,優勝劣汰。一本“優選名冊”,把一批服務好、口碑佳的社會組織囊括其中,供購買主體從中擇取合適的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楊浦區還采用“一年一評、動態調整”的方式,鞭策入選社會組織守牢公益服務的“質量線”,鼓勵未入選的社會組織繼續努力。
“過去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監管側重前置把關,只要符合條件就能成立社會組織,現在更強調中期和后期評估,對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程度、發展空間和潛力進行評價。”楊浦區對社會組織的培養正從過去的簡單扶持變為主動干預,幫助其進行發展規劃,讓各類社會組織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