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時間:2017-09-18 10:54:54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吃飯問題長期被中國人視為頭等大事。
面粉曾是我國很多家庭非常重要的儲備物品。在并不遙遠的上世紀80年代,北方很多家庭的儲存室都會放上幾袋甚至十幾袋面粉,這些50斤裝的大袋面粉,被整整齊齊堆放在一起,很是壯觀。當時老百姓對面粉的價格很敏感,一兩毛錢的漲幅都能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也會刺激他們預存一些面粉。
一直以來,饅頭、面條是北方地區居民餐桌上的主角,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主要食物。在不少地方,人們可以少吃菜、少吃水果,但離不開面。幾個大饅頭就是一餐飯,一碗油潑面即能吃得酣暢淋漓。
進入新世紀以來,情況的變化很快,面粉在中國人的消費結構中不斷下降。在城市家庭中50斤大袋面粉已很少見,在農村家庭很少有人還會大量儲存面粉。據統計,從2013/2014年度到2016/2017年度,國內面粉加工業對小麥的消費量從7222.5萬噸下降至6660萬噸。其中,2014年至2015年度降幅最大,從7222.5萬噸直接降到6900萬噸。
由面粉聯想到面包,與面粉消費量下降形成對比的是,面包快速進入中國人的餐桌,正在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城市家庭的早餐食譜上,面包取代曾經的饅頭和油條,受到人們的歡迎。在各大小城市中,各種各樣的面包房隨處可見,顧客絡繹不絕。
面包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消費領域,當時更多是小孩解饞的美食,沒有人想到它會成為今天的重要食物。作為一種外來食品,我國消費者對面包的接受程度經歷了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逐步轉變,健康型、享受型食品受到更多青睞。因此,以面包為代表的烘焙食品作為新型方便食品,其健康、時尚的形象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逐漸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食品。
一組數字直觀地反映了以面包為代表的烘焙食品所受歡迎程度。我國面包糕點行業從21世紀初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1999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高達18.6%,2014年和2015年的增速是11%左右。據業內人士估計,未來仍有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
從面粉到面包,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餐桌上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多樣,人們對食物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理念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如今,曾經熟悉的大碗吃面場景已很難見到,肉蛋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蔬菜水果肯定必不可少,粗雜糧也開始占據一席之地。其實,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消費量下降的不只是面粉等傳統食材,相比剛進入中國時的風光,洋快餐近幾年也已跌下神壇。曾經,家長以一頓麥當勞作為獎勵孩子的“美味”,如今卻是實在沒得選時,才同意孩子吃炸雞漢堡。父母的選擇變化,不僅是因為兜里錢包鼓了,更緣于頭腦中更加健康的食品消費理念。
從面粉到面包,我們可以看到正在形成的食品消費新理念、新需求,要求“供給側”必須跟上。近些年來,各式各樣精美的面包房涌現在城市里,滿足著人們舌尖上的需求。近些年來,“互聯網+美食”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業態,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打通了舌尖上的“最后一公里”。
從面粉到面包是一個大的跳躍,從面包到“X”一定還會有更驚人的跳躍。(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