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17-09-14 10:33:40
青年評劇人李志遠近日發起演出眾籌,為20位評劇老藝術家舉辦公益演出,但如今眾籌時間過半,7萬元演出款的眾籌效果卻不夠理想。同京劇、越劇等戲曲劇種一樣,有百余年發展歷史的評劇同樣受經濟、地緣、人文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面臨著傳承難的問題,而當大量的老一輩評劇藝術家無法繼續活躍在舞臺上后,評劇又該如何吸引年輕觀眾進場?
現狀:陷傳承困境
起源于河北地區的評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世紀50-80年代是評劇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經典演出都出現過萬人空巷的情形。但是隨著新興演出類型涌入市場,不少老戲種的發展都受到了影響,評劇也不例外。
有著百年歷史的評劇,在多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花為媒》、《秦香蓮》、《楊三姐告狀》等經典保留劇目以及《回杯記》、《良宵》等改編戲,但由于缺少拓寬演出市場的專業運營手段,很多優秀的評劇劇目都沒有與觀眾見面的機會。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評劇的演出市場就開始萎縮,全國評劇專業劇團從鼎盛時期的幾百個減少到如今的幾十個。”演出行業人士杜敏表示,如今評劇的發展受到經濟、地緣、人文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目前,國內的專業評劇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區,但是這些院團同樣面臨著演出隊伍青黃不接、資金投入不足、演出硬件設備陳舊等問題,“評劇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斷檔,不少評劇門派的唱腔、劇目都陷入了后繼無人的窘境”。
方式一:老劇帶新人
“一個劇種的傳承說到底其實是人的傳承。”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陳子度表示,評劇作為靠口傳心授延續的藝術,人既是技藝載體,又是傳承主體,傳承人的責任意識關系到一個劇種的興衰。而評劇演員的成長過程漫長而艱辛,需要在大量團體實踐中逐漸掌握表演精髓,在此情形下,非常需要依靠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幫、帶”來加強評劇傳統的繼承,通過經典劇目提升青年演員的演出水準。
9月6日,由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評劇經典保留劇目《秦香蓮》全國青年人才培養”進行匯報演出,參加本次培訓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11個評劇院團、藝術院校,并具有一定專業基礎和舞臺實踐經驗的37名評劇從業者?!肚叵闵彙纷鳛橹袊u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承載著評劇老一輩藝術家的創作智慧和藝術精髓,在白派傳人匱乏和白派藝術亟待繼承的當下,培養年輕的白派演員顯得尤為重要?!肚叵闵彙纷鳛榘着纱韯∧?,同時也是評劇事業黃金時期的藝術結晶,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年輕演員的培養外,目前活躍在評劇界的編創人員基本年齡偏大,各現存評劇院團,編劇、導演、唱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服裝設計的隊伍配備很不完善,人才全方位缺乏,也是評劇發展急需突破的瓶頸。
方式二:題材現代化
評劇誕生之初就是因為貼近生活而獲得觀眾的喜愛,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是評劇最為顯著的藝術特點,也正是因為評劇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于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然而,很多評劇劇目所講述的故事與當今的時代相去甚遠,因此劇目內容創新也是評劇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的關鍵。
在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戴月琴看來,評劇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不僅能演繹古典故事,還可以很好地詮釋現代戲,因為評劇的演唱風格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所以各類演出題材都能夠駕馭得了,“優質的評劇演出很受市場的歡迎,因為非常容易理解,例如獲得文華大獎的《母親》,就是一個現代題材的評劇”。
有從業者認為,評劇在保留本身藝術精髓的基礎上,應使劇目編排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與市場接軌是評劇文化的一大走向,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在新形勢下,文化對觀眾潤物細無聲的滋養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一定要正本清源,多排戲,排好戲,用高質量的作品對接觀眾,才能讓更多的人為評劇“點贊”。